再次與大家討論上次提到的“舒適區”的話題。
上一篇文章
【 療癒受傷的自己,最重要的一件事 】
有時我們會因為趕不上電車,可能會遲到而感到焦躁不安。
這樣的煩躁,其實正是因我們的舒適生活在發揮作用。
你或許會好奇,煩躁怎麼可能是因為舒適的生活而引發的呢?
當我們感到煩躁時,應該沒有誰會覺得那是一種愉快的感受吧。
當我們體驗“煩躁”這個情緒時,往往會試著轉移註意力,想要解決問題來讓自己擺脫那份不舒服的情緒。
但不論你採取哪一種方法,其實都還是在那個名為“煩躁”的舒適生活圈裡打轉。
此刻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,就是先察覺到自己正在體驗煩躁的情緒,並開始進行清理。因為,在“煩躁”這個體驗的背後,正在重播著許多的記憶,例如“沒有錢”,“沒有自信”,“沒有自由”等等所持有的記憶。
然而,只要我們被“煩躁”這個反應綁住,只處理這個表層的反應,就無法觸及背後真正的記憶。而無法觸及,往往也代表這是一種慣性待著的舒適環境。
因此,能夠開始清理這些浮現出來的反應,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。
這就像是遇見了長久以來藏在深處的寶藏一樣,十分珍貴。
除此之外,每天讓你在無意識中感受到的情緒反應,又有哪些呢?
比如說排隊時會感到煩躁,與社交很厲害的人交談會感到有些疲憊,冬天時因寒冷而不想出門——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反應,其實也都是值得清理的對象。
透過清理,背後連結的記憶能夠被釋放,自由也將隨之顯現。
靈感正是從自由狀態下誕生的。在任何時刻,無論情況如何,我們總能在超越自身思考與預期的地方,接收靈感。
你會開始意識到,自己過去是如何誤解與錯待自己。
而從那裡開始,當你真正地愛自己,照顧自己時,你將會重新認知:愛從來不是你必須去獲得的東西,而是你本身的存在。
當你從真正的自己——也就是愛——去看待和處理你的痛與傷時,那些創傷將不再只是障礙,而會變成引導你回歸自我之道的磁鐵。
SITH荷歐波諾波諾讓我明白,真正的重點從來不是外在發生了什麼,而是在於我如何對待自己內在的一切,只有這個焦點,才是值得我在生活中不斷去實踐清理的目的,回歸真實自我重拾自由。
平靜
內洛‧塞克恩